鞠建东教授来校做学术讲座
发布时间: 2017-06-09 浏览次数: 2661

201768日下午1530,在敏达学术报告厅,应金融学院邀请,、清华大学国际经济研究中心主任、上海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院长鞠建东教授做了主题为“全球化的结构调整与对外开放的新战略”学术讲座。

鞠建东教授主要就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的热点问题进行政策上的阐释,并结合理论模型进行分析。鞠教授指出,全球化和全球性调整的研究在最近一两年,尤其是英国退欧、特朗普当选以后变得十分火爆,现在关于全球化转向和国际金融转向有许多共同的看法,尤其是政策方面的,并给出一个三维结构框架,用以分析国际贸易和全球化进程:

第一个维度是从区域视角。区域是从全球范围内,特别是亚洲、美洲或欧洲,再到东亚和中国国内地区。由这个反推,每一个企业加总成为一个地区的企业,再加总成全国企业最后到全球企业。这样的加总可以去做结构上的分析。这个思路也可以在模型上实现,数据上也可以实现。

第二个维度根据是要素。要素一般来说是资本家的劳动力、土地等,就目前而言,特别重要的是低成本劳动力和受教育劳动力,这是第一个要素;第二个要素是技术;第三个是资本;第四个要素是政策,它们都随着全球化或反全球化的浪潮发生了深刻的改变。

第三个维度是行业。行业的分类包括:贸易行业,比如电子行业、纺织品贸易等;投资行业,这个投资指的是FDI;金融行业,例如最近热议的科技金融、金融科技、互联网金融和区块链等。

从这三个维度可以看到全球化框架性的变化及中国经济发展的演变。其中从投资视角分析,可变成本的重要性越来越低,固定成本的重要性越来越高,会导致两个问题:第一是这个行业会产生垄断,赢者通吃;第二是外部性很强,比如阿里巴巴这样的企业容易改革。这样的经济结构将越来越远离教科书上所说的完全竞争市场,市场会面临越来越大程度上的市场失灵,如何面对这样的挑战呢?

鞠教授认为,中国要领导世界经济的发展,需要解决三个问题:从价格接受者变成制定者;资源配置从对事件无影响变成重大影响;技术发展也会产生重大影响,比如微信,国内用户众多,国外也开始使用。全球贸易的下降要从要素、技术、制度、全球生产结构等方面来解释。就要素来看,中国低成本劳动力的提供,中国农民工现在可能有7-8亿涌入全球劳动力市场,这可能是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生产要素的改变。就贸易制度变化看,中国低成本劳动力进入世界市场,主要是承接加工制造业,将导致发达国家加工制造业在全球范围内的转移。

鞠教授还运用学术模型解释了国际金融体制目前的困境,认为国际金融中包含三个不可能定理,即资本流通、独立的货币政策和货币汇率是不可能同时存在的。目前来看,人民币贬值的压力将非常巨大,所以危机和风险是实实在在需要认真思考的,并对此提出两步法进行改变:第一,对资本流通建立积极的引导方式,跨境资本流动进行控制,对短期内大规模冲击金融市场的国际游资要增加其成本。第二,建立防火墙之后,尽快由市场决定汇率,完成汇改。人民币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地位将得到有效提升,这对于中国整个金融体系和房地产市场中的风险都会有极大的缓解。

学务委员会主任张维教授主持了此次讲座。